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:不会用洗衣机的科学狂人

发布时间:2025.04.24 作者: hth电竞官方下载 回去

  实验室里,宋宝安教授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,对待每一次试验都十分认线年,宋宝安曾被两次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但未能入选。就在昨天,这位贵州大学副校长、农药学学者在通过第三次提名和一系列评审通过后,入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。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,只在奇数年增选院士。今年的院士增选,是从521名有效候选人当中,选举产生70名院士,为终身荣誉,宋宝安就是这里面一名。

  我们获知他近30年的科研领域中,得到诸多科研成就,也填补了国内农药领域多项空白。也知道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实验室,家里装修、换灯泡、买衣服等事情都是妻子全包,没有一点业余爱好,不会使用洗衣机等生活细节。

  2015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,宋宝安再次进入到第二轮评审,这是他继2009年、2011年后的第三次分别获得农业学部院士和中国科协、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名。。今年52岁的宋宝安,1983年从贵州大学毕业。1986年,宋宝安硕士研究生毕业,回到贵州大学任教。彼时,贵大的科研条件非常简陋,宋宝安与一位老教师共用一间实验室。一些简单的玻璃仪器,电动搅拌、电热套、真空泵是当时的全部家当。

  上个世纪90年代,中国水稻、蔬菜土传病害缺乏有效药剂和防控技术,依赖高价进口的高效低毒农药恶霉灵。这是一种对土传病害有特效的新品种,但因生产原料依赖进口,工艺条件苛刻、售价高、缺乏应用技术等原因,一直未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针对这一难题,宋宝安以价廉易得的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,创新研发出水相法生产恶霉灵新工艺,在黑龙江双城农药厂投入生产,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。

  1998年,宋宝安又通过二次创新,研发出获得专利授权的溶剂法闭环合成恶霉灵原粉新工艺,成本比国外恶霉灵产品下降50%,由此建成年产100吨恶霉灵原粉和1000吨广枯灵制剂生产装置,并在20多家公司实现产业化。宋宝安的农药创新产品不止这一项。

  还有一种叫吡虫啉的高效低毒杀虫剂,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高毒杀虫剂替代的首选品种,但售价高达每吨200万元。宋宝安经多年攻关,创新开发出正丙醛直接闭环合成吡虫啉的新工艺,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到每吨10万元。

  2011年,宋宝安获得黔灵科技贡献奖,这是贵州最高科技奖项。他把获得的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贵州大学,并设立“卓越基金”,以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科研中出现的创新成果。

  评审专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农药今后的发展趋势。在宋宝安看来,未来农药的规划就是高效、环保、安全,其主要的方向就是研究绿色农药,环境友好的农药。

  1987年,他在长沙召开的农药学术研讨会上提出,要做中国自己的农药,实现高毒农药低毒化技术创新。这个当时震惊全场的说法正是现在“绿色农药”的雏形。而当时,我国的生产农药品种主要是高毒有机磷农药。

  正是这股闯劲,让湖南沅江化学厂的技术厂长刮目相看。会后,他找到宋宝安,希望与他所在的贵州大学合作,由工厂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,请宋宝安开发生产一种环境友好农药——甲基立枯磷。

  这是一种有特效的高效低毒杀菌剂,但因工艺复杂、生产周期长、产品效率低、纯度低,国内一直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。从这以后,宋宝安在学校和工厂车间辗转奔波了8年,终于研究出结果。1994年,他自主研发出高效低毒杀菌剂甲基立枯磷,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剂的工业化生产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农药生产厂商累计创造2亿元销售额,该产品后来成为中国棉花苗期病害防治的主要药剂,占国内同种类型的产品约80%市场份额。

 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,虽然他们研发的是绿色农药,农民在使用农药的时候却并不科学。“他们中的一些人总是去购买市场上最便宜的农药,高毒低效。”宋宝安说,此外,即使买对了农药,对剂量的使用也不够科学,这使得市场上偶尔会出现毒豇豆和毒大米等问题。

  宋宝安的工作,除了对农药进行研究之外,每年的4-7月农忙之时,他还要到生产一线建立样板田,通过现场观摩培训和电视讲座的方式,让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粮农民示范户知晓农药的科学使用方法,再将这些知识普及给农民们。

  在宋宝安看来,当下中国农业领域面临的问题是,自己的品种少,原创的品种更少,并且有新的病虫害在不断发生,无药可治。“我的工作就是给庄稼看病。”宋宝安说,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当着一名“绿色医生”,这样的科研工作并不容易。

  从2005年开始,水稻病病毒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出现,尚未出现蔓延的趋势。2007年,宋宝安和他的团队就已经预见这种病毒的扩散,并且着手研究该病毒的防控研究。

  2008年,这种水稻病病毒被正式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(以下简称“南矮病”)。在2010年,这种病毒开始大面积爆发,全国发生面积为1790万亩,与2009年相比上升近4倍,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。

  为此,农业部连续召开了6次专题会议,研讨南矮病的防控问题,并成立了南矮病全国联防联控专家组,早就开始研究这项病毒的宋宝安出任副组长,负责全国和西南三省一市的防控及病毒监测。

  “做科研,就是要耐得住寂寞,坐得了冷板凳。”宋宝安说,他在外面待得最长的时间,是研发甲基立枯磷期间,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往工厂跑,持续了8年。

  一般来说,一个新品种的农药,从研发到市场上销售,至少需要10年时间。这10年,必须要通过所有的环节的试验和评价,达到几十个指标之后,完全安全方能上市。

  “我们除了考虑农药对人体的伤害,还要对非靶标有益生物安全,比如家蚕、鹌鹑、蚯蚓、蝴蝶和蜜蜂等。”宋宝安说,这些都在指标之列。

  2010年之前,这个“科研狂人”凌晨两点之前都是在实验室里面。一次检查中,他发现了自己患了糖尿病,然后立即改了作息时间。即使这样,他依旧坚持早上5点起床,查看和处理收到的邮件,6点开始跑步,跑1个小时,总计5公里。他会事先在手机下载好学习英语的视频,一边跑一边听。因为科研的缘故,他甚至没有一点的业余爱好。“如果硬说有点爱好,那就是看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,但都看不太懂。”宋宝安说,“我的英语水平仍然是看和写的阶段,而听还比较弱。”但就是这样一个并没多少生活情趣的科研狂人,却吸引着一个人。

  她叫胡德禹,是宋宝安的妻子。“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矮。”胡德禹笑着说,但他是一个很有闯劲的男人。

  1986年,胡德禹和宋宝安在贵州大学认识。彼时,胡德禹是化学系一名本科学生,而宋宝安是她的老师。

  “他很有闯劲,不屈不挠,是一个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样的事情的人。”胡德禹说。在那个年代,一个大学生的工资还没有工人高,读书是普遍不被看好的路子,但是宋宝安不受影响,在那时就读了研究生,一心一意求学,做学问。

  1989年,两人走进婚姻,在26年的小两口的生活中,宋宝安教授坦言,自己连一个灯泡都没有换过,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当中。

  “我很感谢我的夫人对我的支持,煮饭洗衣服以及在科研中从事的对农药分析的工作。”宋宝安说。在胡德禹看来,忙于科研的丈夫无疑是最勤奋的人。“他和我聊天都是做实验做实验,365天不休息,过年都要去实验室看看。这样投入工作的一个人,我怎么能不帮助他?”胡德禹说。

  “在家里,他可能连洗衣机都不会用,过年了,他的任务就是把家里漫天漫地的实验资料收集整理好。”胡德禹说,两人平时聊天的话题也围绕着农药。

  胡德禹说,“对我们来说,还是每天早上起来吃两个鸡蛋,煎两个粑粑或煮一碗面,开始一天做研究的工作。”